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C君讲爱情!这课超火!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23-12-29

和杨过谈恋爱是什么体验

沈从文的小说中表达了对爱情的何种向往?

海子的爱情又是如何

影响着诗歌和人生选择?

天然伴生的文学与爱情

在北大课堂上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授课老师,人称C君

以青年学者、文学批评家等身份

活跃在当代文学现场

登上过文学脱口秀的舞台

还带着他的文学爱情课入驻B站

他就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

丛治辰副教授


来,进入文学味儿的空间

解放你的感受

过一把思索爱情的瘾

△丛治辰,C君

△戳视频,走进文学与爱情的世界


“文学味儿”的空间

周四晚上,刚过六点,理教207的阶梯教室上已经坐了不少人。背着双肩包、穿着文化衫的C君匆匆赶来,站定,用手随意拢了拢头发,点开了课程PPT。

铃声响起,随着C君在讲台上踱步,半举着话筒娓娓道来,原本印在小说中的爱情场景,被行云流水地糅合上些杂评与思考,就这样鲜活了起来。金句妙评迭出,教室里不时泛起层层笑声。

秋冬之际夕阳落得很早,开始上课的时候窗外已是夜色降临,座位上的书本或电脑盛放着不同的文本,白炽灯光投下来,整个教室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学空间。

C君与同学们一起,从《伤逝》谈到自由恋爱的现代起源,借助《倾城之恋》讨论爱情的世俗性,在《搭车游戏》中反思爱情和自我,思索《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爱的份量与真谛……

旁枝散逸,又峰回路转。讲到兴致正浓时,C君常常自己也入了迷,流露出陶醉的神色。一堂课直到尾声,PPT常常翻不了几页。


  • “C君出品,必属精品。”

  • “听了觉得获益不少,不管是在对于文学的理解还是在对于爱情的理解上。”

  • “文学中的爱情近乎神课……老师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内容非常有趣且有用+提升文学素养+老师梗超多上课如同听小品……”

  • “听感非常流畅且在对作品的理解上、对爱情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上都能够受到很大的启发,每节课的每分钟都很享受!!并且老师真的思维很灵性,风趣幽默,大家会一直笑声不断。”

  • ……


在“北大树洞”上搜索课程“文学中的爱情”,可以看到不少诸如此类的好评与推荐。

选课之初,这门课设定的限选人数为200人,而预选人数一度达到800余人。课程扩了一次容量,依旧没能满足同学们选课的全部需求。开课第一周,能够容纳380人的教室座无虚席,不得已又换到了更大的教室。课间,不少同学拿着手动选课表请求加入选课。教室过道上坐满了抱着电脑的同学们,甚至暖气片上都坐了人。

△C君的课堂

2022级临床医学院的王中侯作为理科生,在选课网上被“文学”+“爱情”的课名深深吸引,B站上C君的视频更加坚定了他“抢课”的决心:“C君幽默风趣的讲述拉近了我与文学之间的距离,消弭了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我深深感受到课堂与现实并不遥远。”

这其实是一门才开设第二次的新课。2022年春季,在讲一门专业课时,C君发现大家对“爱情”话题都很感兴趣。不仅自己讲得很得劲,同学们听得也很起劲,于是他产生了将文学中的“爱情”作为独立话题开设课程的想法。

经过考虑,他决定不采用围绕“爱情”拟定关键词、分列主题和提供定义的授课思路,而选择回归文学作品,将文学从学科化、知识化的框架中解放出来,重新唤起同学们对于“文学”的热爱与思考,并引发大家对“自我”的重新认识。2022年秋季学期,课程便开设了起来。2022年秋季学期,邻近学校也新开了同名的课程,从课程简介看,或有异曲同工之妙。

谈起去年修习“文学中的爱情”的经历,中文系2021级本科生王欣然又回想起她每次都要提前许久到教室来抢座位。印象中,总有一位来自医学部的同学和她一起坐在第一排,一边记着药物分子式,一边对C君的讲解表示共鸣,时不时赞叹着“哎呀,你们中文系真好”。

“这时我总是有些想笑,中文系同学也是第一次上这么有‘文学味儿’的课!”王欣然笑道,“大家时常发笑,老师时常拖堂,大家都有点舍不得走,遗憾没讲完所有预计的内容。”

课程赏读作品选哪些篇目,也从同学们切身感受中来。在那个产生开课想法课程的结尾,C君邀请同学们写下各自最喜欢的与爱情有关的文学作品,经过统计和筛选,便有了第一次开课最初的讲授篇目。随着课程进行,C君不时在课上询问着大家的想法,偶尔也会进行小范围的增删。

由于目标受众主要是“中文系以外的同学”,并且涉及爱情话题,课程的形式和内容相对更活泼,但是C君并没有刻意增加这门课的趣味性:

“在文学领域,我不认为趣味性与学术性是相分离的。”

C君回忆起自己学生时期听钱理群先生在课上讲鲁迅的场景,当钱老师深情地背诵鲁迅的文章时,整个教室仿佛充满着神圣的光辉,每个人都被深深地打动、震撼、卷入其中,这便是C君心中文学课堂的趣味。



三分之一交给课堂

大段的文本、充沛的评论,C君在课堂上脱稿信手拈来。其实,每次上课前,他都会花大量时间,重新阅读一遍即将讲到的作品,并认真思考基础的讲授框架。不过,也有许多临场发挥,甚至夹带些其他文学主题的“私货”。

“虽然大课堂其实没有办法互动,但同学们的反应和表情实际上能给我很多启发。”在他看来,“更好玩的”正是那些在课堂过程中得到的突发奇想。

“我有点人来疯,如果大家都听得很开心,那我自己讲得也会很开心。”

无论是从校内评价看,还是从学生听课的状态看,授课效果确实超出了预定的框架。爱情自然是最受关注的点,大家经常会不由自主地把作品中的爱情行为和观念与自己的恋爱经历相对照,也有不少同学希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提升自己的恋爱技巧。

2022级法学院本科生夏一丹·玉素甫回忆起自己矫揉造作的“文艺青年”时期,文学作品中描写的故事让她对于自己的爱情有着无比纯粹而浪漫的向往。当听说了这样一门课时她非常兴奋,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去分析解读她深爱的文学,同时也能给予她的“爱情”以莫大的指引。

被带入到文学的氛围中,同学们从新的视角沉浸地阅读课程书单:大家在课程群里不时分享着片段想法,有人对之前阅读过的作品有了新的感受;甚至有学生在每节课后都会写一两千字的邮件,谈自己对这些文学作品的看法。

△课程群的讨论

“我不希望大家认为我所讲的都是真理。”C君常鼓励选课同学们表达个性化、真情实感的思考,在期末论文中,如果能提出有理且与他不同的观点,还可能得到更好的评价。

除了这门新开的“文学中的爱情”课之外,C君还开设有“中国当代文学”“新世纪文学研究”“当代文学经典文本分析”等专业课程。在北京大学第二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他的课堂展示以娓娓道来的授课风格、扎实的主题内容和绵密的人文思考,摘得人文社科类一等奖、最佳教学演示奖、最受学生欢迎奖、课程思政奖。

“老师懂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交给课堂”是C君理想的教学状态。在他看来,作为大学老师,把定论告诉学生们是没意义的。

“大学应该是一个师生共同创造知识的地方。每个人都在调动自己的创造力,这些创造力相碰撞才更有价值。”

在C君的理解中,大学课堂如一颗随机播下的种子——它可以是某个氛围、某个例子、某个故事,或者是某个人物的转述,甚至只是某一句话。

“或许当时那句话并没有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它在你心里像一颗种子一样存留,直到多年后的某一天,你突然回想起来,会豁然明白一些道理。”



传媒时代,文学如何存在?

2023年2月9日,一条标题为“一位北大中文系老师的‘自救’”的推文在许多同学的朋友圈迅速传播,这是C君的又一新尝试。这条视频获得近36万次的播放量,评论区也涌来了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

△“人民文学出版社”公众号的推文

△B站账号“北大中文系C君”的主页

C君喜欢新鲜事物,愿意尝试新玩法。之前以青年批评家活跃在当代文坛的他,又化身为一位B站的up主、一位跨界的文学脱口秀“演员”,深度参与到新媒体的文学圈子。

与新媒体接轨引发了他一系列深思:学问不应仅限于大学内部生产和流通,知识应该向社会敞开,去反哺和服务社会。他希望通过B站这个平台,让更多远方的人意识到,那些被忽视的文学作品其实很好看,那些难以理解的作品其实很有意思。

因此,在开通B站账号之初,C君对它的定位很清楚:用一种“不是不专业”但又“不完全是学术黑话”的方式讲述文学、分析文学,使每个人都能与文学建立联系,满足每一个普通人对文学的需求。

然而对于刚进入B站的小白C君而言,也面临着技术上的新挑战。刚开始录制视频时,他并不熟练;磨练几次之后,才逐渐找到状态。C君希望未来可以自己操作机器,顺利地“一条过”——不过直到现在为止,这种理想状态还只是一种想象。

技术之外,更需要考量的是内容。由于习惯了大学课堂长时段、体系化的授课模式,C君反复思考,如何在每段只有十几分钟的视频里传递更多有价值的内容,并尽量避免知识碎片化。

编辑团队曾建议他按照大众喜好多讲一些内容,C君尝试过,但并不以为然。谈起对内容的选择,C君有他的思考:

“如果完全迎合网友的需求,那我们的内容就失去了独特性。那又何必由我来做这件事呢?而且,一味追随网友需求就有用吗?如果有用,那就应该有网红手册,照着做就能火。事实是不存在这种东西。其实这不仅是互联网时代需要思考的问题,而是任何时代都要思考的问题。它关乎我们是否要为了外界的认可而做事,是否要迎合别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啊——古人早就告诉我们不要只追求外界评价,我们应该更好地了解自己,关注自己,根据自己的判断认真做正确的事。”

不过,坚持自身创作主体的立场并不意味着自说自话,C君时常关注网友们的弹幕和评论,以尽可能了解观众们的想法,并反思自己的分享和讲授模式。比如,他没有料到大家对海子抱有那么高的热情,对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在大家心中依然那么重要也既吃惊又欣慰。

面对支持或反对的不同声音,C君风趣地一笑:“骂我的弹幕,我肯定不高兴啦!但另一方面这多少说明我产出的观点还是有点影响力的,那也是值得高兴的!”


回到文学和生命

与C君约定的采访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五下午,他因堵车迟到了。经过片刻等待,我们看到他大汗淋漓地边熟练地道歉,边急匆匆地走来。办公室的门一打开,堆满整个房间的书籍便撞在眼前。

门口几个书架横纵摆放,使得方方正正的办公室平添一种曲折的迷宫氛围,从办公桌上到办公桌下,从桌前的沙发到桌后一整面“书墙”,都挤满了门类各异、色彩斑斓的书籍和期刊,以至于他不得不耗费一番精力腾开几摞书,方使来访者有坐下的位置。在这个书的世界里,时间似乎停滞了。

△C君在办公室,以及他身后的书架

桌子高高摞起了当下比较活跃作家们的作品,也有些出版社提供给评论家的试读本。这些书可以供学生与来访者们随需取用——C君早就阅读完毕,并且留下了作家签名本。除此之外的书,想从C君手里借出去,是个难事。

C君十分关注当前的文学现场,这既是他作为专业研究者和评论家的职责和素养,又是他“文学青年”身份的延续。在他看来,一个文学研究者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学青年”:

“首先要对文学有真挚且切身的爱,文学与他的生命产生联系,影响他对世界的看法。”

学术文章与作品研讨会,文学脱口秀与文本为重的课堂,每一次对文学的深度参与,所展现的都是C君葆有的那颗热爱文学的心。远不只是一种职业,文学更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深深地融入到C君的生命当中。通过文学,他一次又一次地讲授、追问和思考文学的底层逻辑,让文学回归到生命中。

“将文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不是每天颓丧地、哀怨地生活,也不是无脑地、机械地生活,更不是麻木地、空虚地生活。”C君认真地字字放慢了些语调:“是能够诗意地生活。”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采写:王钰琳、程佳俊、阿部美佳、钟淋

图片:程佳俊、王钰琳、受访者提供

排版:刘涵烨

责编:郭雅颂


孕妇都要“喝糖水”?一项重要筛查背后的北大医生

   

北大图书馆,走过一又四分之一个世纪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